球盟会(中国)

IF:12.5《Sci. Adv》清华大学张明君、徐静:肠驱动仿生微针机器人用于生物类药物无痛口服递送
专栏:学术前沿
发布日期:2025-10-10
作者:球盟会(中国)科研

近年来,生物大分子药物:肽、蛋白、核酸、抗体已成为治疗重大疾病的核心手段,却极易在胃肠道被酶解,又难以跨越黏液与上皮屏障,口服生物利用度仅约1%,只能依赖频繁注射,带来疼痛、感染及依从性差等长期困扰。胃肠壁微针给药装置是近几年来提出的一种极具潜力的口服药物递送装置。顺利获得驱动载药微针刺入胃肠壁,药物能够有效地突破黏液层和上皮细胞,直接递送到胃肠壁组织中并顺利获得毛细血管吸收,因此能够有效递送药物并具有通用性。但是,现有研究主要依赖弹簧、气球或外部磁场作为微针驱动单元,在给药成功率、材料安全性和病人依从性上等方面仍面临众多挑战。因此,开发一种新型口服给药装置具有重要意义。


1760068372164053062.png

针对上述问题,清华大学医学院张明君教授和机械系徐静副教授团队受到刺豚“吸水膨胀、竖刺御敌”启发,设计了一种仅由肠道蠕动驱动的“刺豚仿生微针机器人”。该装置以可食用肠溶胶囊包裹,进入小肠后迅速吸液膨胀成带倒钩微针的“刺球”;在肠道节律性收缩-舒张作用下,倒钩微针自动刺入并锚定于肠壁,随后与主体分离,持续释药后随蠕动碎解排出。机器人无需弹簧、气球或外磁场,完全利用体内天然蠕动能量与超吸水水凝胶的膨胀力。小型猪实验显示,胰岛素模型药在60分钟内即产生显著降糖效果,4小时口服生物利用度达23.6%,远高于现有口服生物制剂的~1%,为生物大分子药物口服递送给予了通用、安全且高依从性的新平台。该文章于2024年1月5日以《Pain-free oral delivery of biologic drugs using intestinal peristalsisactuated microneedle robots为题发表于《Science Advances》(DIO:10.1126/sciadv.adj7067

图1.png

图1 受刺豚启发的肠蠕动驱动微针机器人用于口服递送生物制剂。(A、B)刺豚充气前(A)与充气后(B)的照片。(C)可拉伸膜与带倒钩微针的荧光图像;比例尺1 mm。(D)拉伸后的微针贴片照片;比例尺5 mm。(E)超吸水水凝胶膨胀前(上)与膨胀后(下)照片;比例尺15 mm。(F)仿生微针机器人示意图,内含载药微针、可拉伸膜和超吸水水凝胶,分别模拟刺豚的硬刺、皮肤及腹腔水分。(G)微针机器人膨胀前与膨胀后照片;比例尺10 mm。(H)离体小型猪肠道内膨胀后的微针机器人照片;比例尺10 mm。(I)微针机器人在消化道内的递送路径示意:机器人吸水膨胀后借助肠蠕动刺入黏膜并滞留释药,经持续蠕动疲劳解体,最终随粪便排出

(1)微针机器人的构建与特性描述

微针机器人需可膨胀以产生足够蠕动压并伸出微针;其制备流程见图2A。微针由PEGDA+PEG经模板光交联制成(图2AI)。PEG作稀释剂提高网络孔隙率与释药率;Cryo-SEM证实PEG掺杂网络孔径更大(图2C)。含33 wt% PEG-4000的配方3 h内释药50%(图2D)。压缩测试结果显示,单根微针屈曲前承载大于30 mN,穿透离体猪肠需2.5 mN(图2E);组织学显示微针穿透肠黏膜(图2F)。微针与PVA/PAAm柔性膜顺利获得紫外共交联连接(图2AII–B)。界面粘附力随PEG含量/分子量增大而提高,PEG-4000体系下单根微针可承受3.3 mN剥离力(图2G–H)。膜经冻融后断裂强度达1.3 MPa,且杨氏模量可调控(图2I)。微针进一步与含胰岛素PEGDA/PEG溶液二次交联形成倒刺结构(图2AIV–V),胰岛素包封率近100%,每机器人载药1.0 mg。超吸水SCMC微粒被封装于两半囊袋内(图2AVI)。0.2%柠檬酸交联SCMC膨胀比达20倍,10 min内达平衡(图2J);低膨胀比时产生数百kPa膨胀压,足以驱动机器人扩张(图2K)。


图2.png

图2 微针机器人表征。(a)膨胀型微针机器人制备流程示意图;(b)微针与膜经共价键及物理缠结实现刚柔耦合的示意图:PAAm与PVA形成双网络,PEG掺杂降低微针网络交联度并在表面保留更多PEGDA双键以增强界面黏附;(c)PEG掺杂(右)与未掺杂(左)PEGDA网络的Cryo-SEM图像,比例尺2.5 μm;(d)37 °C模拟肠液中罗丹明-mPEG-5000累积释放曲线;(e)微针压缩(黑)与穿透离体小型猪肠(红)的力-位移曲线,紫色带为蠕动压范围;(f)微针穿透离体小肠组织组织学图像,比例尺0.5 mm,红色虚线标示穿透位点;(g)不同PEG分子量及掺杂量微针-膜90°剥离力-位移曲线;(h)每根微针界面黏附力统计;(i)不同PVA/AAm比例膜拉伸应力-应变曲线,;(j)不同交联密度水凝胶颗粒膨胀比-时间曲线;(k)不同交联密度水凝胶颗粒膨胀压-膨胀比曲线

(2)利用蠕动收缩的可膨胀微针机器人促进黏膜穿透

利用巴马小型猪模型,将直径10、12、14 mm的压力传感器经胃镜送入小肠实时测压(图3A)。5 min记录显示蠕动主频约10 cpm,传感器越大平均压越高(图3C、3D)。按图3B算法,直径14 mm机器人单根微针受肠壁收缩力可达10.5±1.3 mN,为所需穿透力的4倍(图3D)。理论结合图2I膜应力-应变曲线预测,机器人膨胀比由水凝胶填充比η和膜模量E决定(图3E);实验测得干态8 mm胶囊可装载,湿态直径随η增大由10 mm增至14 mm(图3F)。胃镜视频显示收缩期机器人被肠壁紧密挤压,舒张期远小于肠腔直径(图3G、3H),解剖切片证实蠕动驱动微针穿透(图3I)。压缩试验显示所有机器人在30 kPa圆压下不破裂,25%循环应变1000次应力稳于6 kPa(图3J、3K)。最终选用膜模量64 kPa、水凝胶填充25%的机器人继续研究。


图3.png

图3 肠蠕动驱动微针穿透表征。(a)经胃镜附压力传感器在巴马猪小肠内实时测压示意图;(b)蠕动压作用于微针的力学模型示意图;(c)直径10、12、14 mm传感器记录的5 min典型蠕动压曲线;(d)对应直径机器人单根微针所受蠕动力计算值;(e)不同参数机器人实验与理论膨胀体积对比;(f)各水凝胶填充比与膜模量组合机器人干湿态尺寸变化;(g、h)胃镜下膨胀平衡机器人舒张(g)与收缩(h)状态,比例尺5 mm;(i)体内穿透组织切片,比例尺0.5 mm,红线示微针穿刺位点;(j)不同参数平衡态机器人压缩曲线;(k)平衡态机器人在蠕动压下1000次循环压缩试验

(3)采用蠕动松弛和倒钩结构的可膨胀微针机器人以促进黏膜滞留

肠蠕动呈现典型的收缩-舒张交替节律,舒张期平均占整个周期的67.7%,这一比例在三头巴马小型猪体内陆续在记录的60 s压力曲线中取得验证(图4B)。为应对舒张期可能导致的载药微针脱落,设计并制备了受松针启发的多层倒刺微针:顺利获得多轴光固化工艺在微针侧壁逐层构建倒刺,倒刺层数nbarb及相邻层边长比Lbarb均可调控(图4D,图4E,图2A)。离体猪小肠测试表明,倒刺微针的单根拔出力最高可达6.2 mN,且该力值随nbarb和Lbarb的增加而单调上升(图4F,图4G)。在模拟20次肠蠕动推-拉循环后,93.5 ± 2.8%的倒刺微针因层间连接力低于拔出力而断裂并滞留于组织内,而无倒刺对照组仅11.9 ± 0.7%滞留(图4H,图4I)。荧光标记实验进一步显示,倒刺组在1 h循环后向组织释放51.5 ± 5.3%的药物,显著高于无倒刺组的11.9 ± 0.7%,证实倒刺结构可顺利获得机械互锁实现微针滞留并延长释药(图4I)。


图4.png

图4 蠕动收缩-舒张驱动倒刺微针滞留。(a)肠壁收缩期TC与舒张期TR内微针机器人作用示意图;(b)三头猪小肠蠕动收缩-舒张交替分析;(c)收缩与舒张期时长统计;(d)倒刺微针在收缩-舒张中滞留示意图(左),不同层数nbarb及边长比Lbarb设计示意(中),倒刺微针SEM图(右),标尺400 μm;(e)倒刺微针贴片照片,上标尺2 mm,下标尺1 mm;(f)无倒刺与倒刺微针穿透-回拉力-位移曲线,Fout为回拉力;(g)倒刺微针回拉力随边长比(左)及层数(右)变化;(h)琼脂糖凝胶中倒刺滞留荧光-明场叠加图,标尺200 μm;(i)无倒刺与倒刺微针穿透-回拉后滞留率及释药效率对比

(4)体内给药疗效和安全性

口服微针机器人(装载X光对比剂)在小猪体内的转运与排泄路径如图5A所示:30 mm长组因幽门狭窄和胃排空慢,第5天才首次见于肠道,其中4枚在胃内被碾碎;15 mm长组提前1天(第4天)顺利获得幽门,4/5完整进入小肠。进入肠道后机器人吸水膨胀并与肠壁作用,随后被蠕动压碎,短、长组分别于第6、7天经粪便完全排出。图5A(a–d)对应食管-胃滞留、小肠膨胀、被压碎、最终排泄各阶段。经胃镜将装载人重组胰岛素的微针机器人直接送入十二指肠,0.8 mg剂量组180 min内血糖下降23.6 ± 10.7%,与皮下注射0.2 mg(30.7 ± 10.4%)相当;肠腔灌胃1.0 mg无降糖作用。药动学显示微针组相对生物利用度23.6%(n=5),为肠腔灌胃组(0.6%)的37.7倍,亦显著高于无倒刺微针组(4.1%)(图5B–E)。整个实验及随后一周未出现肠梗阻、出血或穿孔,黏膜损伤迅速愈合。


图5.png

图5. 小型猪体内递送与药效表征。(A)X光序列图像展示口服路径与排泄全过程:胶囊包覆微针机器人在食管及胃内保持完整(a),穿过幽门进入肠腔(b),接触肠液后膨胀并与肠壁作用(c),最终在持续蠕动下碎裂并随粪便排出(d)。(B、D)经内镜十二指肠给药1.0 mg胰岛素溶液、皮下注射0.2 mg、0.8 mg倒刺微针机器人及0.8 mg无倒刺微针机器人后,血糖曲线(B)与血浆人胰岛素浓度(D)。(C)3 h血糖变化比较。(E)4 h内相对生物利用度(AUC/剂量)比较

 研究小结 

本研究开发出一种受刺豚膨体与扎刺防御行为启发的“肠道蠕动驱动微针机器人”,可在小肠内自主膨胀成带刺囊体,利用肠道节律性收缩将载药微针刺入肠壁。顺利获得优化膨胀体积,机器人既能在0.18–0.5 N/cm 的蠕动压下可靠穿刺,又避免梗阻;倒刺微针确保与机体分离后仍滞留组织,实现持续释药。小型猪实验显示,单枚机器人负载0.8 mg胰岛素即可达到23.6%的口服相对生物利用度,显著高于现有口服胰岛素报道的~10%,且可安全扩容至2.0 mg以满足70 kg成人临床剂量。所用材料可完全生物降解,无需外源能量或金属部件,顺应人体自然蠕动,适用于绝大多数肠道动力正常人群,并可顺利获得尺寸调节兼顾低动力个体。后续顺利获得缩小初始体积、提高膨胀速率可进一步缩短胃排空时间,亦可拓展为多药联用及刺激响应型递送平台,为生物大分子口服替代注射给予可行方案。

上一页:IF:13.2《CEJ》西安交大雷波:具有细胞内供氧和免疫调节功能的SOD/CRT仿生纳米酶促进MRSA感染伤口修复
下一页:IF:21.8 《ACHM》第四军医大学牛丽娜 :功能化胶原定向通道敷料在早期烧伤创面中实现无瘢痕愈合

科研咨询+技术服务
公司专业给予从技术咨询、方案制定、实验实施,到结果分析、报告总结等医学科研咨询及技术服务

医学实验服务
公司为客户给予医学科研的研究实施服务。公司拥有六大技术服务平台——疾病动物模型服务平台、医学分子...

博客详情
当前位置: 球盟会(中国)> 博客详情

球盟会(中国)生物 给予高品质的医疗产品和服务
                       让人类生活得更健康和更美好

联系球盟会(中国)

广州球盟会(中国)生物医用材料有限公司
地址:广州市黄埔区科学城掬泉路3号国际企业孵化器A区702
电话:
020-3202 9909

手机:180 2452 3356

产品中心

扫码关注

1704848311194088584.jpg      1744178484532037199.jpg

         关注公众号                       扫码加客服